天京保卫战中,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?
您好,我是历史学习之窗。最近正好因工作需要,对这方面的历史进行了一些了解并作了一些思考。我想您问的应该不是被打败的过程,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。下面谈谈本人对这个***的理解吧。
天京保卫战发生在1862-1864年,最终天京陷落,太平天国运动失败。为什么几十万太平军无法抵抗住几万湘军的进攻,我觉得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原因:
一、太平天国国力逐渐的衰弱。
从政治上讲,从1856年天京变乱后,太平天国出现了“国中无人,朝中无将”的局面,尽管提拔了一批青年将领,但仍无法挽救走向衰弱的命运。
从经济上讲,太平天国所控制的区域有限,常年战争及统治集团的奢侈消费终究无法支撑住庞大的开支。
从军事上讲,虽然太平天国曾在军事上出现过鼎盛时期,但一直都没有能够摆脱清军的包围,军事上的威胁从未真正解除过。在多年的战争中,太平天国的军事实力及军队的战斗力实际上已经被削弱的相当严重。军事策略上的失误,攻打上海,激怒了西方列强,引起列强的干涉,并与清***进行联合绞杀。
二、农民阶级对太平天国***信心的逐渐丧失。
在开始进行革命的时候,参军的农民阶级对这次起义充满着向往,尤其是《天朝田亩制度》的颁布,更激发了他们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信念。但随着洪秀全等领导者的日益奢靡***及天京变乱的出现,参军的农民对统治集团的信心逐渐丧失。加上在太平天国的控制地区,并未能按照《天朝田亩制度》的设计方案施政,让这些参与太平军的农民深感失望。1859年后颁布的《资政新篇》更是连农民的土地问题都未曾涉及,所以底层的士兵厌战情绪特别浓厚,将士消极应战的思想严重。
三、天京保卫战本身在策略上的决策失误。
天京被围后,多次攻守都未能打退湘军的围剿。在这样的局面下,洪秀全仍然让李秀成分兵攻打湖北,企图将围攻天京的湘军吸引走,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。但一方面湘军继续向天京增兵,另一方面,李秀成由于粮草上补给不足,加上消极怠战,回援天京不积极,使得这一决策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军本身的力量。
天京保卫战中,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?
小编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:
太平天国的兴起是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,也是清***日益腐朽带来的产物。但是太平天国的兴起却并非是新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,也并没有依托更先进的理念。所以这并不是一次先进取代落后的进步之战,而是出于感性的一次农民***。
由于清***不得人心,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席卷了全国,声势浩大。但是随着清军的抵抗日益战略化,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围剿时,太平天国就开始走向下坡路。最初的热情散去后,太平天国的失败初现端倪。
这些原本的平民老百姓也就开始迷茫和恐惧,因为他们在做的是掉脑袋的事。他们世代的生活就是和土地打交道,有一块地种饿不死就行了,但现在却背井离乡,时刻面临死亡,这让他们产生了不安和怀疑,因为他们本质上只是胆小保守老实巴交的农民。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其实也一样。
后期的洪秀全对于和清军作战显示出了消极性,没有去做正式的战略部署和清军对抗,而是随机性的进行指挥。当湘军围困天京时,洪秀全命令李秀成回防天京。李秀成相对比较清醒,知道在天京城外更容易牵制清军,但是洪秀全并不听,坚持让李秀成回防。
李秀成回京后又曾建议“让城别走”,但依然没有被洪秀全***纳。由此可见洪秀全并没有认真去分析当时的局面,也缺乏军事指挥的才能。只是出于本能和恐惧,一味让部队回防天京,企图利用人多势众来壮自己的声势。
当部队回防天京后,洪秀全并没有加固城池,预备粮草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打算。而是整日祈求上帝,希望上帝助自己赢得战争,领导人的封建迷信也影响着他的军队,军队也呈现出了“听天由命”的状态。由于洪秀全当时也已经疾病缠身,所以对于战争已经变得悲观,开始灰心丧气不思进取。
自天京事变之后,太平天国已经走向衰败,清军则从一开始的震惊和措手不及中逐渐恢复。清军组建了江南,江北两大营,对天京城实施围困。
李秀成和陈玉成带领着太平天国主力不断在与清军苦战,但是胜少败多,整体局势在逐渐下滑,这时候的军心和民心都出现了动摇。
1862年,李秀成率十三王部队二十万人与湘军会战雨花台,血战四十六天失利,此时天王震怒。命令他再度西征,进至寿县,正逢皖北灾荒大饥,湘军加紧围攻天京,徒劳回返。部队离散,损兵数万。回到天京只剩万人,形势愈加危急。江浙战场太平军相继突围至江西,调动湘军以减轻天京压力。但局势未改观。守城军在兵力粮食不足的情况下依托城垣多次打退湘军进攻。1864年6月天王病逝。7月19日天京陷落。太平天国失败。突围的部队在李世贤,汪海洋率领下从江西转战福建,坚持战斗到1866年。
天京保卫战中,几十万太平军是怎样被几万湘军打败的?
最根本的原因是洪秀全起义军集团缺乏先进思想,带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,加之在战斗中疏于谋略,消极抵抗,最终导致全线溃败。
太平军与湘军交战数次,数天京保卫战最为激烈,最为悲壮。从人数上来看,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几十万,而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才七万多,形成鲜明对比。
天京保卫战发生在太平天国后期。此时,太平军大部分都退守到天京城内。按理说太平军在部队人数上占有优势,可为什么到最后溃不成军呢。
我们来看太平军的“不作为”表现。主要是洪秀全疏于抵抗,应战不积极不说,还消极怠工。他让李秀成不要在城外抵抗,到城内防守,这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决定,而且又错失了李秀成提出的“弃城别走”良机。
洪秀全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,虽然他的起义之举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,但洪秀全为人行事,带有很强烈的封建迷信思想,他一直相信“古来事业有人做”,相信神灵,所以在天京保卫战中,他的消极懈怠觉得就是顺天应人,加上自己当时得了疾病,也无心大战。
当时李秀成在城外的时候,其实对抗的敌人不止有湘军,还有李鸿章淮军、左宗棠的楚军,甚至还有英法侵略军。面对大军压境,加上太平军城内城外不能首尾相接、互相呼应,很大程度上面临城内外两个战场,以至于发挥不了强大的集团军作战优势,天京城成了一座孤城。
随着曾国荃***点燃城墙的那一刹那,太平军的心理防线也随之被攻破,一瞬间军心涣散,全线溃败。
天京保卫战最后关头,洪秀全去世了。军队失去了领袖,团队失去了主心骨,这是何等的可怕。然而,更让将士们军心不稳的是,这位自称有神灵保佑和护体的洪秀全,居然自己的命都保不住,又怎么能带领大家吃香喝辣呢?一时间,他们的心理充满了疑问,也失去了信心和动力。
历史的局限性,往往带给历史***另外一份色彩,也带给历史不同的结局走向。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,历史数十几载,影响范围之广,速度之快实属罕见,运动严重震慑了清廷的专制统治。然而带有农民性质色彩的起义总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,有时候是昙花一现,有时候是悲壮长久。